泥鳅,肉质爽滑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药用价值高。近年来,因水质污染和人为滥捕,泥鳅天然产量日趋下降,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,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已成为产业的必然趋势。
(一)泥鳅的生物学特性
泥鳅是底栖性鱼类,栖息于湖泊、池塘、河流、水沟稻田的浅水区域。喜静水环境,能适应恶劣浑浊的水环境,能进行鳃呼较、皮肤呼吸、肠呼吸,耐低氧。善逃逸,能下潜淤泥,上浮水面.泥鳅具杂食性,喜夜食,人工养殖可人工驯化为白天摄食。体长5厘米以下时为动物食性;体长5〜8厘米为杂食性;体长9厘米以上时,主食植物性饲料。生长适温15〜301,最适水温25〜27。夏季超过30、冬天低于6时,钻人淤泥中,处休眠状态。当年体长可达10厘米,第2年可达13厘米,体重可达50克,尾。泥鳅最大个体体长为20厘米,体重100克以上。
(二)泥鳅的繁殖
首先选择2〜3龄的成熟亲鳅,要求雌鳅腹部大而柔软,无病无伤,呈橘黄色,体长15厘米以上;雄鳅稍呈圆锥形,腹部不肥大,背鳍基有明显的肉质突起。
常用的亲鳅催产剂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,每尾雌鳅注射500国际单位,雄鳅减半。注射于腹部中线胸、腹鳍之间。随后放入事先挂好鱼巢的产卵池或网箱中,雌雄比为1 : 〜2〉为宜。催产适温22〜28,最适水温251左右。傍晚18时注射,次日晨6时即可产卵。水温25〜281,10小时发情排卵。
鱼卵产出后,即移出鱼巢孵化,防止亲鳅吞食鱼卵。可采用人工授精。一般水温22〜25,40〜44小时;水温25〜28,24〜28小时,可孵出鱼苗。出膜3天左右,颜色由黑色转为淡黄色时,移出孵化池进入鱼种培育阶段。

(三)苗种培育
鳅苗培育可在池塘中进行,可釆用肥水培育法。先进行清塘、纪水、培育轮虫,并适时下塘,辅以豆浆培育鳅苗。水深30〜40厘米,静水池塘,面积不宜过大。鳅苗放养密度750尾7米2,不超 过1000尾。投放后15天内,不能进行肠呼吸,要防止缺氧9鳅苗体长达3厘米时,可转入鳅种培育。如放苗密度300尾,米2,可低密度放养,直接养成鳅种。
鳅种培育阶段,每平方米放200〜300尾,注重动、植物饲料的配合,可偏重动物性饲料。饵料搅拌成软块状投放到食台。食台要距池底5厘米左右。每天投喂3〜4次。日投饵料为鱼体重的5%〜8%,经1年饲养,体长可达5〜6厘米,体重1.5〜2克,可转入食用鳅养殖。
(四)食用鳅养殖
(1)养殖池的改建应选择水源丰富、水质清新、进排水方便的现有养鱼池塘。池塘大小均可。水深要求在55〜65厘米之间,池埂高1〜1.2米,顶宽1.5米左右,不渗漏。池塘要设置进排水系统,能自动控制水位。池塘四周靠边埋设防逃网,防逃网地下深埋60厘米,地上竖立100厘米,上有网纲,用毛竹支撑9池塘实现微流水交换,这样既保证了高温季节的降温需求,又保证池中不缺氧。
(2)放养泥鳅放养前10天,清整鳅池,清除过多淤泥,检查防逃围网,堵塞漏洞,疏通进排水管道。因泥鳅适合在中性或偏酸性环境中生长,故不能用生石灰清塘,可用浓度为1〇毫克乂千克的漂白粉清塘。放养前4天加注新水,在向阳池边施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作基肥,每667米施100〜150千克。泥鳅放养前用浓度为3%〜4%的食盐水浸泡4〜5分钟消毒。实行分级放养,放养密度:小鳅〔每千克300尾以内)每66, 7米2放养80千克,同池放养的泥鳅要求规格均匀、无病无伤。

(3)科学喂养投放泥鳅种苗5天后开始少量投饵,饲料以专用颗粒饲料为主,逐步诱食、驯化,当泥鳅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,逐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%〜4%。泥鳅性贪食,喜欢夜间觅食,经过驯化可改为白天摄食。有养殖户用灯光诱捕虫子让泥鳅吃。要用固定的食台,每天投喂2〜3次。要注意残饵换的饲料。
(4)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。通过施放有机肥,调节水色为黄绿色,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,酸喊度为中性或弱酸性,保持微流水。若水质太瘦,透明度过高,要适当追施肥料。池水温度保持在25〜281,当水温超过高限时马上加注井水降温,保持水位在50〜60厘米。
(5)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巡塘,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、水质变化情况、泥鳅吃食情况、设施运转情况等,并做好记录。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,每天注人新水,日交换量达10%以上。每天投馆时,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,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、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。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捞,根据捕捞量的多少,大体判断漏洞所在位置,以便人工检查、修复。
(6)病害预防泥鳅的疾病应以防为主,只要水质清新,泥辑一般没有病害。通过水质调控措施,形成良好的水域环境,泥辑就会生长旺盛,抵抗力强。要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,避免有关的药物残留,实现无公害标准化泥鳅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。

(五)用泥鳅饲喂蛇
① 凡能吃鱼类的蛇都吃泥鳅。
② 用泥鳅饲喂蛇类,一般幼泥鳅喂幼蛇,成泥鳅喂成蛇。
③ 泥鳅要与其他饵料搭配饲喂。占活饵料总量的1/3〜1/2为宜。